黃顙魚
黃顙魚,俗稱鮟丁魚、黃姑、黃臘丁、黃鰭魚等,種類較多分布于我國河川、湖泊、溝渠等水域中,是一種優質名貴經濟魚類。該魚產量大、肉質細嫩、少細刺、味道鮮美、營養豐富、藥用價值較高,在國內外市場深受歡迎,特別是大規格的鮮活魚供不應求。
黃顙魚,俗稱鮟丁魚、黃姑、黃臘丁、黃鰭魚等,種類較多分布于我國河川、湖泊、溝渠等水域中,是一種優質名貴經濟魚類。該魚產量大、肉質細嫩、少細刺、味道鮮美、營養豐富、藥用價值較高,在國內外市場深受歡迎,特別是大規格的鮮活魚供不應求。黃顙魚體長,腹面平,體后半部稍側扁,頭大且扁平,吻圓鈍,口裂大,下位,上頜稍長于下頜,上下頜均具絨毛狀細齒。眼小,側位,眼間隔稍隆起。須4對,鼻須達眼后緣,上頜須最長,伸達胸鰭基部之后,頜須2對,外側一對較內側一對為長。體背部黑褐色,體側黃色,并有3塊斷續的黑色條紋,腹部淡黃色,各鰭灰黑色。黃顙魚是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,覓食活動一般在夜間進行,食物包括小魚、蝦、各種陸生和水生昆蟲(特別是搖蚊幼蟲)、小型軟體動物和其它水生無脊椎動物,有時也捕食小型魚類。其食性隨環境和季節變化而有所差異,在春夏季節常吞食其它魚的魚卵,到了寒冷季節,食物中小魚較多,而底棲動物漸漸減少。規格不同的黃顙魚食性也有所不同,體長2-4厘米,主要攝食橈足類和枝角類;體長5-8厘米的個體,主要攝食浮游動物以及水生昆蟲;超過8厘米以上個體,攝食軟體動物和小型魚類等。人工培育可喂絞碎的魚、蝦及軟體動物,既要攝食動物性餌料,也吃人工配合飼料,但最好以配合飼料為主,輔以動物性鮮活餌料。在自然水域中,黃顙魚生長速度慢,上市規格小,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場發展。因此,黃顙魚的人工養殖勢在必行。